「少年吔,安啦!」在以前對我而言就等同於伍佰的那首同名經典歌曲,雖然知道它也是一首電影主題曲,但從來沒有想看這部電影的衝動,很奇妙的是,對不少人來說,這部電影似乎在他們的生活或成長經歷上有著相當的份量,不管是從非法的網路管道或是有線電視台,在閒暇空檔或吃飯時間時陪伴著他們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進而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極為深刻難以抹滅的回憶,也漸漸的養成了一群為數不少的影迷,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調查的「影迷許願修復清單」中高居第一的本片,終於再次出現在大螢幕中了。
老實說,在看完本片的當下,心中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悸動,除了對那越來越緩慢的節奏感到有點疲倦外,就是那有時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敘事方式了,像是某一幕阿國與阿兜仔剛鬧完事,下一幕就跳到阿國被鎖在鄉下姊姊的家中,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形下,就看著陳松勇所飾演的姊夫斥訓阿國的畫面,在某篇報導中,飾演阿國的顏正國說這是那個年代電影特有的浪漫,要讓觀眾有想像的空間,但對我而言這可算是劇情敘述上的缺陷,並不是每個觀眾都像創作者一樣對故事本身內容十分清楚,觀眾必須有足夠的引導才能投入故事本身並且產生共鳴,若期待每個觀眾都有驚人的聯想力與電影欣賞的品味,而不去精進剪輯或敘述方式,那想藉著票房打平開銷甚至賺錢那也是緣木求魚了,而我想這也是本片以及其他同樣風格的國片會屢屢被觀眾所忽視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雖然在看完電影的當下並不如當初所預期的那麼精彩,但事後細細回想其中的劇情還是別有一番滋味,首先就是那極為道地的台語對白了,而這也是許多影迷津津樂道的其中一點,看著片中陳松勇、高捷、顏正國、譚志剛等人用著台語對話時,那種在近年各類戲劇與電影中很難聽到的“氣口”,即使髒話連連,卻也有種感動的滋味湧上心頭,一方面懷念起小時候時常聽到的台語,另一方面則是感傷這樣的語言漸漸流失的情況,而同樣的,看著電影中90’年代的場景與生活型態,不管是那雜亂的街道、汙濁的溪水、林立的工廠,還有議員不時到警局喬事、路邊流水席的歌舞秀,在目前看來落後,當年嫌棄到不行卻是普遍存在的場景一幕幕在眼前時,竟然也有種懷念的感覺湧上心頭,很難形容那樣的滋味,心中其實千百個不願意回到過去待在那樣的環境,但卻也有著熟悉的溫暖感受,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懷舊情懷吧。
在「少年吔,安啦!」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那極為寫實的拍攝風格,承襲了那個年代台灣電影的寫實風,許多幕都是以長鏡頭的方式拍攝,在沒有明確的劇本對白下,捕捉演員們即時的反應,也因此每一幕看來格外自然,像是在看路邊小混混在吵架一般,而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主演阿國的顏正國了,當時已誤入歧途的他,在監製侯孝賢為了想拉他一把加入劇組的情形下,成為本片的男主角,就如同海報裡所提到的本色演出,在觀看本片時基本上就是看一個真正的小流氓在螢幕上耍狠放蕩,那種傳神的演出在台灣的影史上至今仍無出其右,也讓我想到為何許多影人如此崇尚所謂的方法演技,因為這樣深入到骨子裡的人格特質,真的會讓演出格外讓觀眾信服,而高捷、陳松勇等人的演出也是非常的傳神,但相較於真正的小流氓顏正國,在氣質上不得不說還是有那麼一點不同的。
以往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心情總是會隨著主角所遇到的情境有所起伏,也會站在主角的角度為他們開心或擔憂,而觀看「少年吔,安啦!」時卻很意外的鮮少有這樣的感受,也許是本片極度寫實的原因,看著阿國與阿兜仔這兩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一邊抽菸吸毒一邊拿槍耀武揚威的樣子,毫無思考能力也沒有一點警覺心的模樣,真實反映出青年深陷不歸路的迷惘模樣,在現實社會中基本上就是網路鄉民口中最惹人厭的8+9,每當看到新聞中的8+9因各種意外死於非命或遭到教訓時總是引來一堆鄉民的叫好,而片中的阿國與阿兜仔也正好符合這樣的形象,也因此看到結局兩人的下場,雖然沒有所謂的拍手叫好,但也沒有太過沉痛的感覺,只深深覺得歹路不可行,自己捅的婁子還是得自己收拾付出代價,而這我想也是本片所帶給觀眾少數正面的教育意義了吧。
在戲院觀看「少年吔,安啦!」時,原本以為這樣重新上映的老國片頂多只會吸引一些喜愛電影的文青影迷,但很意外的是,當天戲院中竟也出現了不少看似8+9的年輕人進場觀看,原本兩個觀影類型頗為極端的兩個族群竟是本場檔次最主要的觀眾組成,而且都全神貫注的觀看完全部電影,這樣奇妙而特殊的觀影經驗對我來說可也算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回憶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