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的那一刻,我腦中似乎也跑出幾個如同電影裡控制情緒的角色,而且他們不約而同都跪在控制台前放聲大喊:「這真的是神作~~神作~~呀!」,從「玩具總動員3」後,印象中這幾年的皮克斯動畫電影還沒有像這次能讓我這麼感動到起雞皮疙瘩的,而去年還出現沒有任何一部電影上映的窘況,正當以為皮克斯的創意與光芒正逐漸消退之際,「腦筋急轉彎」又再度證明了他們還是有著無與倫比的眼光與概念,再次讓一個看似無趣又極難發揮的題材〈青少年心理情緒與腦內機制運作的關聯性〉,綻發出令人難以忽視的璀璨光芒!

 

 在故事的設定上,從預告中可以得知編劇將人們主要情緒:歡樂、憂鬱、憤怒、擔心、討厭各用一個角色擔任大腦機制運作的控制者,將人們在現實情況中所遇到的各種情況做出適當的反應,而故事就聚焦在11歲小女孩Riley身上,將她在面臨青春期與生活環境轉換時的心境編織出一個緊湊中帶有趣味與感傷的高明劇本,電影一開始先是交代Riley出生後各個情緒的產生,由每個情緒角色在大腦中的控制中心所掌控,在面臨不同情況時所產生的情緒會以水晶球的形式出現,然後再依感受強烈程度分別儲存歸類,而Riley的腦中世界也被描述成一個巨大無止盡的奇異空間,在面臨情緒重大轉折時,各個情緒角色也因面臨前所未見的情況而手足無措,也開始展開拯救Riley純真快樂心情的冒險旅程。

 在電影看到一半時,對於故事中將一個邁入青春期小女孩的情緒能用這麼生動活潑又深刻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內心其實還滿震撼的〈我腦中的情緒小角色應該都跪下來看了!〉,印象中還沒看過有電影是用一個冒險的故事來描述這階段心境的變化,或是探討這些情緒產生的緣由,畢竟光是看著一個青春期的小屁孩在螢幕上耍脾氣鬧任性就夠挑戰觀眾耐性了,而要從頭到尾近2小時來剖析一個小屁孩的心情轉折,這幾乎就是Discovery頻道或是國家地理頻道的心理科學節目的題材,要挑戰這麼不討喜的題材還要以闔家觀賞的形式以動畫呈現,而且還要能拍得讓各個年齡層都能在其中得到娛樂與啟發,這也難怪我差點要跪著看這部電影了。

  就劇情上而言,「腦筋急轉彎」的深度與帶給成人們的感動可能遠比兒童觀眾還要多得多,在這一連串的冒險故事中,不光是為了要讓Riley重拾以往的快樂心情,同時也是反映許多人的成長經歷,片中兩個乍看不起眼的角色憂憂〈Sadness〉與小彬彬〈Bing Bong〉〈這中文名字也太搞笑XD〉,在電影中最重要的轉折點與哭點都與他們有關,一位代表了美好的過往,另一位則代表脫離童年快樂時光後最常產生的負面情緒,片中的主要精神雖然是找回Riley的快樂,但是真正的人生隨著年紀的增長,很難總是以快樂的心情度過一天比一天困難的日子,青春期時荷爾蒙的作用加上情緒處理上的經驗缺乏,時常上演失控叛逆的場面,如同電影中的Riley一樣,而光是正面思考,每件事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雖之而來的憂鬱、憤怒、擔心等負面情緒也會漸漸佔據原本單純無慮的心思,而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我們才開始學會了如何與這些負面情緒共處,並且克服它們,建立能讓自己強大的自信心,而得以繼續面對更加艱困的未來,這些深刻的內涵,我想也只有經歷過這一切的大人們才能體會導演的精心安排吧。

 在當天,觀看電影幾個感人的片段時,旁邊的小朋友不知道是哪邊觸發了他的笑點還是怎樣,竟然在情緒醞釀最強烈的時候很突兀的發出尖銳刺耳的笑聲,當時腦中小控制台的怒怒哥也給它按下了憤怒的按鈕,當場火氣直飆,後來想想這電影的市場應該是鎖定這些小朋友的呀,為什麼這麼優質的電影竟然就被這小屁孩給這樣糟蹋了?為什麼我這個大人竟然入戲成這個樣子,甚至還有這樣的電影應該要分成小孩子跟大人各自獨立的廳播放的想法出現,只能說這部電影的劇本實在成功到可以列為新手編劇的教學典範了,深入潛出的介紹人類最複雜的情緒機制,並且以每個大人切身經驗來做為故事的主體,自然而然產生共鳴,而最厲害的就是那雅俗共賞、處處可見的高級幽默,總是有辦法讓年齡差距極大的觀眾群們不約而同的笑出來,做為一個電影愛好者,真的很難不愛上這樣一部獨具匠心的優質原創電影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g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